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发电量为807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然而,同期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却显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3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这引发了人们对于为何全社会用电量反而多于发电量的疑问。一起跟着珠江电缆看看为何全社会用电量多于发电量。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进行了解释。他指出,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指标的口径不同。发电量和用电量,作为反映电力运行的重要指标,涉及到调查对象、统计口径和覆盖范围的不同。
全社会用电量是从电力的使用方进行统计,包括企业用电、居民用电以及电厂的自产自用电、线损等。而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则是从供给方进行统计,仅考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电量,不包括规模以下小工业发电企业的发电。
康义还提到,随着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迅猛发展,一些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商户和民居也参与到发电中,但这部分发电量并未计入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之内。特别是近年来,分布式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施在各类民居、商户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广泛分散发展,对两个指标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康义解释称,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约占全社会发电量的95%左右。尽管近期有波动,规模以下工业发电量在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在逐步减少,但整体上减少并不多。
这不是首次对发电量和全社会用电量数据差异进行讨论。之前业界专家也曾解释过这一现象。国网能源研究院专家单葆国指出,统计局发电量是指规模以上发电企业的发电量,与经济统计报表制度一致,并非全口径。全社会用电量则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电力用户的用电量之和,是用电视角统计的全口径电量指标。两者之间并没有发用收支平衡关系。
康义最后强调,统计指标是相当严谨的,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范围,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数据。这一解释为我们理解我国电力领域数据背后的复杂性提供了一定的启示。